博主曰:去年回乡见闻,今年续上。
-
(山西农村)
农民都把地卖了
整个村子都没种的地了 都卖给政府了
大家拿着补贴的钱琢磨着买车
以后咋生活?
刚刚失去生产资料成为无产者的时候,都还以为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……
开始确实是划算的
后来。。。人多了可以造反,政府维稳,继续获利
不要小看小老百姓的求生能力
现在也不指着地生活了。
–
(北方小城)
城区也在扩展,这是新区,由于当地没什么支柱产业,除了公务员就是铁路段。所以房价很低,1500元左右,基本就比建安成本多一些,地是不要钱的。铁路工人月入4000元,月收入就可以买三平米,对比北京4万的房价,中等的工作能买几平米呢?所以这里4000元即可养家,看看别人的房子,也不差吧。
铁路的也是刘下台之后,工资才涨上来的巴?以前好像是2,3千
–
(华北某县)
县城超市物价和北京差不多
蔬菜很贵,某村某亲戚买黄瓜只舍得买一根
一个妗子在服装厂上班,一天100,似乎除了过年全年无假期,自己请假的话要找人来替班
建筑小工一天150,有点技术的瓦工一天200至350
到处堵车,某乡还堵了15分钟,某镇也堵车
到处都是车,路边都停满了,显得路更窄
一个亲戚,退休的小学校长,退休金3k3,似乎比以前还降了几百
村庄人口越来越少,很多老人随子女到县城等地居住
初一拜年时村街上人烟冷冷清清,我小时候人可以把街挤满,现在一眼望过去大街上没几个人
我姑,本来没有养老金,给政府交了三万多,现在每月能拿六百多,还有每年1k2的取暖费,算了一下五年左右能回本,不过这个似乎没考虑利息和通胀
过年过节时堵车非常正常
外面返乡的车太多了
平常堵才能说明问题
另外最近几年低价国产车越来越多,质量等也上升很快
对比其他东西,车并没有涨价
随着收入提高,车增多很正常
宏观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,差距拉大,微观上竞争不自由,竞争力更多来自垄断资源而不是服务与创新,造成这个现象政府政策是主因之一。这其实是走向拉美化的显著标志。
–
(浙江绍兴某县)
一;城市增压,农村减负
以前教育、医疗、养老三座大山,教育已经9年制免费,医疗能够报销70%,老人可以拿到政府的失土救济金每个月1200左右(都可以申请,并不需要拆迁、征用啥的,但你要先期投入几万),农村生活已经大幅减负。
二;钱不值钱,农村人也赚大钱了
以前没有就业途径,就业了工资收入也不高,现在求人来干活,普通工都200/天起步,家乡里面还有很多人是出去外面做最基本的早点、早餐生意的,2个人一年少则10几万,多则20多万(其实想想也差不多,起早摸黑,两个人每个月赚个万多块也正常)
三、城里有的,农村都有
轿车、液晶电视、电脑、太阳能
我的感叹和我老娘一样,以前说读书好,说跳农门在外面,现在来看不如在家待着
1;可以多生娃
2;可以二老跟前(让老人去城市生活也是不大现实的)
3;钱,钱也没比乡下多赚多少,关键压力大呀,房价都这么高,家里有三间大平房,几百方呐。
–
(皖西北老家小镇)
农村一小乡镇,离县城和市区都有几十里地。
外出务工和个体户(主要在杭州、武汉等地做小生意等)众多最近几年交通改善得很好,村村都通了水泥路。
沿集镇到处都是在盖房子,两层小楼在集镇附近已经跟不上形势了,三层四层的比比皆是。
村里也到处都是漂亮的小楼。而且内部结构和装修也逐渐接近城市水平,以往那种外边水泥或瓷砖,里面白粉糊墙的房子早已落伍。木地板、太阳能、空调都极为常见。而且集镇附近的地方,过年也开始出现拥堵状况了。。有车的家庭在集镇附近已经很多。前几天居然在集上见到一辆陆虎。
一般外出打工,有点技术的每月几千块不是问题。做生意的,夫妻二人开个小店或拉面馆之类的,起早贪黑,一年下来做好的话十几万也不成问题,再差也小十万的收入。主要的支出就是娶媳妇盖房子。
而且由于现在到处在盖房子,很多人留在本地当建筑工,每天工资,小工也有一百多。如果会扎钢筋之类的,一天三四百以上不成问题。。。如果能带十来个工人包工,一年二十万以上也不是很难。。。
–
(中部地级市)
也说说回家见闻吧,感觉这些年慢慢好多了。
1.城市市容市貌年年有变化,沿江大道越修越长,城市内环外环都打通,局部开始修高架了,堵车越来越严重,新桥加速建设中。通往各县市的路也非常好,以前半上午能到的,现在都是三十分钟至一个小时,现在很多在县里上班的人都住在市里。
2.城市执法感觉也不错,重点拥堵路段每个红绿灯都有警察和协警,说实话挺辛苦的,我们那地方冬天湿冷湿冷的。过年开车路过一事故路段,有拖车正在作业,停车数分钟后警察主动搭话指路。因对道路不熟,另一警察还专门看了车牌说本地车不应该啊。聊了几句,感觉都挺热情的。
3.生活也还不错,老年大学一年1-200块,学什么的都有,还有场地;城市广场上人一堆堆的,各种娱乐中老年居多;居委会貌似也有钱了,居然有带空调的活动室,以前对居委会印象就是找人要钱搞道路设施或门前三包之类;公园这几年都免费了。
4.经济比以前好多了,引入了很多企业,商业银行激增,从之前常见的那几家到十五六家。城市商业综合体每个都是爆满,吃个饭排老长的队。
5.房价涨的也挺猛,不过去年似乎没怎么大涨。沿江的新楼盘一栋接一栋,入住率不详,感觉不是特别高。
6.医保好像报销还行,就是特别麻烦,不过人人都有,很多公务员都入的是医保,单位不再管。
7.电视里天天都是政府的宣传,鼓励回乡创业有政策优惠之类。
总之感觉家乡这些年发展还不错,有山有水环境也蛮好,小城市生活节奏也没那么快,感觉在家的同学都生活的不错,压力没那么大,娱乐生活丰富,放假就出去旅游,有空还可以培培父母,确实很好。
–
(未指明)
我老家是真穷了
15年前我在中学,不少拿2万块大哥大打电话的,月租费100,市话2块每分钟。鞋耐克的,2000-3000一双,自行车1000以上的变速有的是。当然大多数也就混个2005年以前全款买房的水平,即使是北上广。
现在真不行了,看到中西部都起来了,也知道财政转移的威力了,税大幅度交,返回来的很少。
当年自费花60-100万留学出国的家长还在超市抢便宜菜,真不容易,孩子回来工作也就那样。同学除了出国移民的大都去北上广省会计划单列市,留老家的就是体制内,极个别开公交出租。回去一看好多农村进城来的,南腔北调,都不想回家了,回头把父母户口办到北京就彻底跟老家拜拜了。
–
(某县级市)
这几年把市区周边的地都征了,在荒郊野外盖了游泳馆,羽毛球馆,图书馆,民间收藏馆等等,一个比一个豪华,但一个比一个冷清,市里天天在拆迁,在建高楼一个挨着一个,问了下价格好点的6-7k,最差的4k
市政府大楼相当豪华全国出名
家里老百姓都说市长腐败出了名了,都在传言会被双规
感触,全国这样的小城市相当多,估计没有腐败的很少。如此下去,腐败亡国啊。。。
基本每个朝代出现当官的子女亲戚街头公然杀人,抢民女,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,中国人最能忍了,放心吧,一个李刚才刚开始呢。
历代的统治者不是傻子,都知道官员腐败,但是不得不任用贪官做事啊。所以心知肚明但都睁只眼闭只眼
一般来说,中央财政不足以支持做好国防安全和消除贫困这两件事,外敌当前打败仗,丧失民心,流民四起的时候才是亡国的时候。承平时期的贪官是正常现象。
–
中西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——转移支付
中西部、东北的许多省份,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-6成,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2倍以上,大部分支出靠东部的转移支付
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上海、北京五省市大部分财政收入上缴国库,广东江苏浙江人均财政支出和中西部省份类似甚至更差
中西部城市——省会、地级市、县级市的经济大都依赖资源型国企+财政供养人员,这两部分单位人的收入已经不比东部城市低,甚至更高
好单位的家庭收入能一两年买一套当地住房、门面,然后将其出租,从而形成了地主+自耕农+佃农的房产格局
我爹的兄弟是县财政局局长,昨天向他探讨了一下地方财政的情况:
他管理的县财政,年收入5亿多,是5年前的5倍,年支出20亿,15亿靠转移支付
除财政一般性预算以外,还有中央财政对医保、社保的补助每年七八千万,中烟对产烟地区的补助1个亿
另外就是政府性基金,主要就是卖地,以及通过土地开发权利来换取开发商修建城市基础设施——去年县城道路白改黑改造全是开发商掏钱,2个亿
他坦言:中央财政的集权,营业税改增值税等,对中西部落后地区都是利好,因为这实质上削弱了发达地区的财权,从而中央能有更多钱补贴落后地区。近年来,原本许多无力发放的工资福利,现在都开始发放,和发达地区公务员、教师的收入差距显著缩小。
中西部、东北近年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、开发区、城市建设,背后中央政府做了大量直接或者间接的投入,直接投入就是直接进行建设投资,间接投入就是提高中西部体制内收入。
东部的赋税在大量的为中西部大片大片的新房子买单…
你是懂行的。
另外营改增,又使得税权进一步由中央控制。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对中央的议价能力进一步缩小。
未来地方政府,特别是财政净流出的政府,会想办法提高非税性收入。因为这一块可以被地方政府直接控制使用
–
造成家乡和帝都感受差距的重要原因——逆市场的土地、财政政策
社会主义天朝讲究的是平均主义和国家调控
我国实行的是财政供养人员全国统一工资,东西部同级别公务员、教师工资一样,东部财政收入富余部分全部上缴,西部财政不足部分全额补贴,地方财政没有盈余和赤字
在工资一样的情况下,过去东西部体制内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各种增量、年终奖等福利,工资只是小头
但在中央财权日益加强的今天,中西部体制内的额外福利也已开始赶上,而东部的福利则被大量打压,帝都和中西部体制内收入已经基本相当,甚至出现倒挂
逆市场的财政继续在人口流出的地方大量修建基础设施、给体制内高工资,而在人口大量流入的帝都等东部大城市,在道路、医疗、教育、人均公务员数量等方面,并没有根据常住人口的激增而进行相应的配套。
而同时,逆市场的土地政策则在帝都等东部大城市,通过耕地红线、人口控制等严格控制土地供应,而在中西部城市则放松土地管制,大量修建新区、进行大规模地产开发
由此造成了家乡和帝都的感知差异:
1、家乡收入快速增加,和帝都差异不大
2、帝都房价激增,生存难度加大
根源就是财政和土地制度没有伴随城市化、大城市化移民进程而进行相应的改革
–
吉林教师工资
大家不要光比地方,要看职称和工龄。
即使在大学,一个清华讲师比一个吉林大学教授工资低是很正常的。
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基本是职称和工龄的函数,和地域关系不大。
北京也就收收礼的灰色收入高些。或者学校小金库发额外的钱。
但是地方牛校非重点师范学校毕业没人很难进,反倒北京好学校多,进着容易。我一个朋友妹妹中科院的硕士进了北京某区重点中学。要在我家乡这需要主管教育副市长批条子。
有些人总以为在京城混,当年高考排名高就天然应该比外地同等的牛比,国家就应该制度保证,太2了
北京最大优势是给大家一个平台,能较多机会混出人样。呆在帝都只会去比体制内等级月工资的高低那只有作愤青的份了
–
(中部某地级市)
一张修了无数次的路,一辆卡宴驶过,一年四季的尘土飞扬,远处还有土堆,和其他垃圾。市中心更脏,基本就是工地加垃圾场。新区改起来了。但没几年的楼都看着破破烂烂,路坑坑洼洼。
说句实话,开车去了很多地方,楼多了,房子多了,路多了,几乎都是一样。如果盖的太快,拆的太快,不考虑质量和成本的发展,对软硬环境的影响,长久还是子孙们买单。通货膨胀太厉害。谁钱寸银行多谁买单,尤其是老人们,担心生病的,把钱寸银行,然后被稀释。。。
–
(苏北百强县)
当地教师工资四千,公务员类似。钻到体制内很难。农民上楼,新建三十层高楼三十座,我没看到的可能还有。农民在楼上养鸡,楼梯味道很差。消防队对高楼火灾没办法,楼还照建。商品房价5000。
县城里有了kfc。汽车不少,当地人要面子,十万的多,经常不开。企业待遇差,也就2000。新城正在环湖建,容纳人口四十万,估计鬼城。
就是生活形态换了样子,打死我也不回去。李安说了,生命出了生老病死还是有些其他意义的。
–
(山西晋中某县城)
大概也就20来万人,有些煤矿,最近几年经济收入不错,县财政一年30亿左右吧,挺有钱的;老城基本上拆光了,整区整区的建楼房,我的亲戚朋友基本都是几套楼房,有车,10W上下的,也有比亚迪吉利啥的,长城SUV最火。收入的话普遍也就是个3-4千吧,有几个大型的制造业企业,解决了不少就业。家具城很火。。素质不高,物价不低
计划生育真的没人care了,除了在公家单位上班的没办法,家家户户都是两个小孩子,三个小孩的,根本不尿计划生育,花两千就能上户口了
–
(广东东部山区某地级市)
1、市区,从中学同学聚会得知消息。
60%的同学去了一二线城市。
40%留本地的同学,分三类:
(1)、少数富二代官二代,比如父亲开煤矿的,混的很好。基本上都是父辈的家业,还没自己扩展的很成功的。比例极少,全班70个人也就一两个是富二代官二代。
(2)、大学毕业后回去做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或国企的。混的不好不坏。钱没去一线城市的多,但生活稳定安逸,生活质量好。这个比例大概8/70吧。
(3)、没上大学留在本地的,混的差。没一个自己混出头的。
2、农村,从十几个堂表兄妹中得知消息。
90%去了城市。其中又80%去了一线城市,20%去了本地县市区。
出去混的,只要人踏实,读没读书差别不是很大。但还是读了书稍微安定一点。
留在农村的,穷。
-
再说说各地的贫富差距吧
我老家那,有拆迁的村家家户户都发财了,没拆迁的不落在市政建设范围内的村都穷得要死。
–
老家的水泥厂、焦化厂由于产业落后和环保问题都关闭了,新建了污水处理厂,但是由于大搞基建和汽车越来越多城区空气继续恶化
–
老家正一步步走进化工企业的包围圈。
建的省级工业园区,原来纯农村,但是农业收入不错。
现在从北向南各种大小化工厂铺下来。不知道将来生活会如何。
高污染,赶紧转移吧~我们县也是,所谓的经开区整不来啥好的产业,尽是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落户~
污染向西北转移中
是啊,原来所害怕的大钢企附近人每天PM 250超高的生活,现在要在我们这里实现了。本来是农业比较发达,收入不错的地方,这就被迫农转非了。